湖北牛蛭

Poecilobdella hubeiensis   Yang
   

  272  浏览



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湖北省武昌东湖、汉川和黄梅县;湖南岳阳东洞庭湖边。
形态 个体粗大,且腹面平坦。活体长130mm左右;最大体宽(节ⅩⅦ—ⅩⅪ)约27mm;头部宽度约10mm、,尾部宽度约17mm;尾吸盘直径约11mm。体分103环,节Ⅰ—Ⅲ各一环;节Ⅳ—Ⅴ各2环;节Ⅵ—Ⅶ各3环;节ⅤⅢ4环;节Ⅸ—ⅩⅩⅢ为完全体节,各有5环;节ⅩⅩⅣ4环;节ⅩⅩⅤ3环;节ⅩⅩⅥ和节ⅩⅩⅦ各2环。所有的体环又被分割为4—6个次生环。两生殖孔被5环隔开,雄生殖孔在节Ⅺ的b5/b6环沟上,雌生殖孔在节ⅩⅡ的b5/b6环沟或b6上。肛门在103环的背中。以上外部特征与颗粒牛蛭颇相似。体表颜色艳丽,活着时背面呈黄绿色,腹面呈鲜明的蓝绿色。背面中央有一条褐色纵纹从体前部的节Ⅸ延伸到后吸盘上,仅在节ⅩⅤ的第一环以及节ⅩⅩⅤ之后出现窄的间断。在背侧各有五行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纹,最外侧一条靠近体侧缘。各完全体节的b2和b5环侧缘有规则排列成的方块形黑斑,而在两端非完全体节的10、13、15、16以及96、97、99、101环上则为不规则形状的黑斑。体正侧边缘各有一条宽阔的红至橙色纵带,非常明显,在身体表皮上有一类大型感觉乳突密布着,背面每环约有11个,腹面每环约有18个。在每个大型感觉乳突上都有许多呈点状的白色小感觉器,它们互相结成网状。各大型感觉乳突之间也有稀疏排列的小感觉器。体表上还有一类呈椭圆形的乳白色大感觉器,它们起自头区,在4、6、9环上已可看到,往后更加明显。在12、15、20、90、95、98、100环以及各完全体节中环的背面各有4对,腹面各有3对,102环背面仅有1对。在尾吸盘上它们呈8条辐射线状排列。这类大感觉器近似一面镜子,对光线的刺激十分敏感,它们可以作为划分体节的指示器。眼点由头部的大感觉器变成,共有5对,分别位于第2、3、4、6和9环的背侧,排列成弧形。本种的颜色和体表条纹与颗粒牛蛭颇不相同。
口腔大而深,内有颚3个,一居背面,二居腹侧。在颚的两侧面有30余个纵行排列的唾腺乳突。颚的脊上有一列齿,少于100(77—92)个。嗉囊有10对盲囊,前9对各有2叶,前小后大,最后1对盲囊最长,一直伸向后端。雄性生殖系统有精巢11对,分别位于节ⅩⅢ/ⅪⅤ至ⅩⅩⅢ/ⅩⅩⅣ,最后3对较小。贮精囊通常等于或超过精管膨腔的大小。输精管开口到贮精囊腹叶的前端,而射精管从它的背叶前端伸出。射精管稍膨大,但不呈一明显的球体。精管膨腔呈蘑菇状,由一镰刀形弯曲的阴茎囊通向体外。雌性生殖系统有卵巢一对,位于节ⅩⅢ。输卵管极短,两根汇合成有发达蛋白腺的总输卵管,该管直接与卵圆形的阴道盲囊相连接。从阴道盲囊向前伸出一细而长的阴道管,此管超过阴道盲囊的长度并在节Ⅻ内呈“ζ”形弯曲;最后经雌孔通向体外。

鉴别特征

鉴征 个体粗大,且腹面平坦。活着时背面呈黄绿色,腹面呈鲜明的蓝绿色。背中有一条褐色纵纹,其两侧又各有5行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纹。各完全体节的b2和b5环侧缘有规则排列的方块形黑斑。体正侧边缘各有一条宽阔的红一橙色纵带。皮肤大型感觉乳突及体节感觉器均很明显。两生殖孔被5环隔开,雄生殖孔在节Ⅺ的b5/b6上,雌生殖孔在节Ⅻ的b5/b6上。射精管稍微膨大,阴茎囊呈镰刀形弯曲。输卵管极短,总输卵管直接与阴道盲囊相连接。阴道管较阴道盲囊长并呈“ζ”形弯曲。
分类讨论 本种有长而弯曲的阴道管,射精管不呈一明显的球体,而且颚上只有数量较少的一列齿,因此可以认为即不是产于海南岛、广东、福建和广西的菲牛蛭,也不是在云南广泛分布的棒纹牛蛭。本种虽然在各体节的环数和两生殖孔的位置等方面与颗粒牛蛭颇相似,但在体表颜色、条纹以及内部生殖系统的结构方面又与颗粒牛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并非同种。至于分布于北京、苏州和福建的牛蛭究竟是那一种,尚待进一步调查。

生物学

生态 本种的种群密度不高,常出现在湖边、池塘及水坑里,攻击水牛或人。体表大型感觉乳突对水波和光线的变化十分敏感,每当有微弱的水波或光线刺激时,所有的大型感觉乳突就会立即高高隆起,作出反应。体表大型感觉乳突通过其上的小感觉器作出反应,这种反应非常有利于饥饿个体确定取食对象的方位。常常发现日本医蛭叮吸本种的身体,甚至造成死亡。本种内侵袭引种的美国鮰鱼,进入肠道和腹腔,造成死亡。

国内分布

湖北省长江沿岸的武昌、汉川至黄梅县一带以及湖南岳阳东洞庭湖一带。